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,第一个做业务的老师又是什么呢?叶老师苦笑着问自己。的确,在如此一个传统、保守而又平静的小镇上,老师想做业务真是天方夜谭。但假如不如此,又能如何解决呢?难道就眼看着那群讨人喜欢的小孩因贫困而失学吗?难道就眼看着学生们买不起文具课本而误课吗? 不,不可以,决不可以。 叶老师毅然地甩了一下头,低低地但有力地说了一句,我需要在这个假期把下个学期的书款和学生们的书费凑齐,目前手头有点钱,再做几天业务,赚几个钱,大概就够了。
于是,几天后,小镇的街上出现了一个卖馄饨和茶叶蛋的小摊。冷清惯了的大家纷纷走向这个顿时使幽深的小巷子热闹起来的摊子。然而,当发现摊子的主人竟是镇上小学的那位以清贫、敬业著称的叶老师时,大家不禁呆了。于是各种各样的议论便在大家中传开来:
看不出叶老师竟是如此的人。毕竟是耐不住清贫了。
老师做业务?这还叫老师吗?真是不像话。
叶老师家的确挺困难,听说他爱人一直有病,常常吃药打针。他如此做也是情有可原的。
大家携带各种各样的想法嘀咕着,有些转身走了,有些禁不住那摊子上发出的香味的魅惑,坐下来美美地吃了起来。
嗯,很好,味道的确很好。大家认可地说。
于是,慕名而来的大家又挤满了那和张矮小的长凳,品尝着味美而又价廉的馄饨。当然,大家的议论还在继续,其中也不乏鄙视叶老师的话。日渐地,叶老师在大家心目中已不再是那个有口皆碑的、受人尊敬的叶老师了。
又一个学期到来了,街上的那个飘着香气的小摊也不见了。多了几个哭哭啼啼地闹着要上学的娃子。
唉,这两年日子愈来愈紧,实在供不起这几个娃上学了,就让老大退学帮我干活吧。 一个神情沮丧的男性无可奈何地对叶老师说。旁边几个交不起学费的小孩也抽泣着向叶老师告别。
没关系,今年这几个小孩的学费免了,书费也不需要交了。 叶老师微笑着说,又给那几个小孩一人发了一支铅笔,一个作业本。
那个沮丧的爸爸瞪大了双眼,吃惊地看着叶老师,随即,他深深地向叶老师鞠了一个躬,紧紧抓住叶老师的手,使劲地摇着,几滴泪滴在叶老师沾满粉笔灰的手上。
星期六的晚上,那飘香的小摊又摆了出来。
这次,大家依然聚集在摊前,依然品尝着那美味的馄饨。只不过,那递过的钞票仿佛厚了一些,大家的眼光中,又恢复了原来的,甚至更多的尊敬与理解。旁边,好几个娃子欢笑着帮叶老师刷用过的碗
看来螃蟹的确吃得 叶老师欣慰地笑了,镜片后的双眼那样亮。
点评:
本文是1994年高考考试中的出色作文,原题为《尝试》。本文以第三人称写作,写了一名以清贫、敬业精神著称的叶老师卖起了馄饨。大家着重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这篇作文。第一,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叶老师下海前的心理活动。这里既有直接描写,也有从第三者角度的介绍(如此写心理,第三人称优于第一人称),原来,为了学生们不失学,叶老师才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。接着,作者描写了从小摊上的大家的议论。其中贬多于褒,大家的议论--人物的语言,表达了大家的不理解,这是为后文大家态度的转变作铺垫。当又有一个学期到来的时候,叶老师拿出下海 赚的钱解决了神情沮丧的男性 的小孩和其他几个小孩失学的问题。大家对叶老师的态度也转变了,作者对神情沮丧的男性 的神态、语言的描写,对叶老师微笑着答话的描写,都十分生动具体。
除此之外,文章的首尾呼应自然,以吃螃蟹 开篇,又以吃螃蟹 作结。
无疑,叶老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,别的人物的描写,则是为表现叶老师服务的。
作者的文笔生动是和恰当地用修饰语分不开的。如在那个沮丧的爸爸瞪大了双眼,吃惊地看着叶老师几滴泪滴在了叶老师沾满粉笔灰的手上这几句中,加点的词分别写出了爸爸的神态和叶老师的职业特征。假如去掉这部分词汇,文章就要失色得多。